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2)

来源:科技与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公众参与——使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 公众参与是要以每一个公民或家庭为单元,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人民

五、公众参与——使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

公众参与是要以每一个公民或家庭为单元,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人民参与社会治理全过程,人民评判来社会治理成效,人民来共享社会治理成果。党和政府健全机制、搭好平台,方便基础群众参与社会和治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变过去社会治理靠党委、政府单打独斗的局面,而要发动和依靠老百姓,让老百姓支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让老百姓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传统的单位制管理体制逐渐失灵,重构社会管理治理,解决社会矛盾,化解人民纠纷,1981年社区不断成立,社区绝大部分是原来的城镇的居民委员会组建的或在城镇化进程中少部分村委会组建的。社区是党和政府传递和落实政策最基层,也是了解民情民意的最基层。因此,社区是服务群众的第一道平台、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做到重心下移,要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改变社区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多想点子、多搭平台,及时反映、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为基层百姓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六、法治保障——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法治保障是要使社会治理在法治化轨道内进行,要不断加强社会治理领域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科学界定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要破除长期存在的管控思维,强化合作意识、协商意识,使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促进和谐,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加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力度,使“法治化社会治理”逐渐取代“命令型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党政善治、社会共治、基层自治的良好局面。

七、科技支撑——技术保障

科技支撑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统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数据的运用,为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能、不断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国家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我国处在第一梯队。特别是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属于领先地位。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人类生活方方面,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强,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各个角落。社会治理必须有科技的支撑。

坚持党委领导是根本、完善政府负责是前提,开展民主协商是渠道,实行社会协同是依托,动员公众参与是基础,搞好法治保障是条件,提供科技支撑是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是七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社会各方主体平等协商、合作互动的关系。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增强社会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活力。社会治理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体现了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精准把握,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的升华。

[1]吴忠民,李回英,王道勇.社会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8): 202-229.

[2]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8):360-380.

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 网址: http://www.kjyjr.cn/qikandaodu/2021/0317/1785.html



上一篇:产业扶贫精准造血以福建省县为例
下一篇:抓好三件大事搞好统计工作

科技与金融投稿 | 科技与金融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版面费 | 科技与金融论文发表 | 科技与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