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金融资本集聚政府干预与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

来源:科技与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经济下行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下,复苏实体经济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也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可

在经济下行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下,复苏实体经济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也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可见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耦合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科技—金融”耦合的动态演变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发生突变易凸显脆弱[1-2],如纳斯达克泡沫的破裂、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3]。因此,关注并防控“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不容忽视。一方面,王仁祥等[4]指出约束条件下的资源如信息、资本等的不合理匹配是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产生的根源,盖庆恩等[5]研究表明资源配置不当会降低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新经济地理学认为金融资本集聚可以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帕累托改进并助推产业链再造。在这样的背景下,值得思考的是,金融资本的集聚是否能够有效缓解“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凸显问题,助推实体经济?金融资本集聚是否存在空间效应?再者,徐鹏杰和杨萍[6]认为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政府干预是否会影响金融资本集聚对耦合脆弱性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金融资本和“科技—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政府防控“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一、相关研究述评

从金融对科技的支持研究[7]、科技对金融的促进作用[8]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研究[9],学术界普遍认可了“技术—经济”增长范式,认为科技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两者的协调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被逐步引入,开始进一步探讨科技系统与金融系统的耦合机理、耦合模式和耦合协调度。蔺鹏等基于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的动力传导模式,建立公共金融驱动、市场金融驱动、公共金融与市场金融联动驱动三条反馈路径,动态描述耦合机理;胡国晖和郑萌[10]基于松散耦合理论从微、中、宏观三个层次将科技金融耦合模式分为融资模式、机构模式和市场模式三类;张芷若和谷国锋[11]建立功效函数,以系统贡献度为子系统权重,运用熵值法测算耦合性,表明区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梳理现有文献可知,现有研究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对科技与金融耦合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但现有研究多关注科技与金融耦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忽略其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脆弱性是耦合系统的固有属性[12],其本质是“科技—金融”耦合系统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耦合系统规模、结构、效益发生突变所表现出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国外方面,多侧重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如Iacoviello[13]从金融周期视角研究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未直接研究“科技—金融”系统脆弱性。国内方面,已有一些学者直接研究两者耦合系统的脆弱性,但尚处于初步阶段。基于度量视角,王仁祥等先后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出发[14]、从敏感性和恢复力特征出发构建评价函数测算省域耦合脆弱性,得出脆弱性呈逐年改善相关结论,度量方法较为科学稳定;基于防控视角,吴光俊[15]表明要素扭曲会阻碍创新活动,不当配置会降低耦合效率从而加剧耦合脆弱。王仁祥等[4]则进一步表明当市场出现失灵,政府干预具有必要性与惯性,并发现政府干预各类举措的实质效果有明显差别。

从研究脉络和研究体系看,“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鉴于此,本文可能贡献在于:第一,从外部环境、内部结构、耦合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脆弱性指数,分析区域“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时空演进特征;第二,考察金融资本集聚对“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的影响,分析其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脆弱性关键要素的作用;第三,考察政府干预作用下金融集聚的作用如何改变,分析政府干预实效,关注人为活动影响。

二、影响机制

(一)金融资本集聚与“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

“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的根源在于资源无法实现合理匹配,而金融资本在区域内集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博弈的结果,金融资本集聚对“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的作用主要通过这两个方面实现(见图1)。

集聚效应发挥正向作用降低“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第一,规模经济效应,金融资本的大量集中吸引科技和金融企业的入驻形成规模经济。一方面,同质企业的临近会加强竞争,加快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通过优胜劣汰实现“科技—金融”耦合结构的稳定和升级;另一方面,异质企业的临近通过功能互补、上下游链条的缩短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加快科技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科技与金融耦合效益以降低耦合脆弱性。第二,技术进步效应,金融资本的集聚往往伴随着先进的金融技术和服务,有利于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完善。资本的逐利性发挥看不见手的作用,实质上对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定向选择,通过优化创新结构实现技术进步和金融发展,并通过反馈机制的层层促进和吸收,实现更深层次耦合和降低脆弱性。

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 网址: http://www.kjyjr.cn/qikandaodu/2021/0730/2747.html



上一篇:当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来自服贸会一线的观察之
下一篇:国内外科技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经验借鉴

科技与金融投稿 | 科技与金融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版面费 | 科技与金融论文发表 | 科技与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