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互联网贷款13年:一部金融科技的上位史 | 馨金(3)

来源:科技与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 推波「助」澜 事实上,从前面互联网贷款的源起便可以看到,它从诞生之初就与「助贷」这种模式息息相关。 尽管2007年助贷模式已经出现,但在此后的

4

推波「助」澜

事实上,从前面互联网贷款的源起便可以看到,它从诞生之初就与「助贷」这种模式息息相关。

尽管2007年助贷模式已经出现,但在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它却并没有顺势成长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有少数的小贷公司得以与银行开展助贷业务,商业银行+助贷机构的模式停滞了很长时间。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银行对于这类业务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再加上接踵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和4万亿大投放,银行的重心又回到「铁公基」项目上了。而与此同时,P2P平台大行其道,用另一种方式为互联网贷款市场注入了资金。

到了2015、2016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资金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仅仅依靠P2P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很多互联网贷款产品对资金规模和成本的要求。而另一方面,这类产品利润丰厚,这也让更多金融机构有了动力参与其中。

2015年4月蚂蚁金服上线的花呗和借呗,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贷款产品。花呗是一款消费分期产品,初期主要应用于淘宝和天猫,借呗则是一款内置于支付宝的个人信用贷款产品。

产品有多火爆呢?

到这一年双十一时,蚂蚁花呗全天共计支付604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8.5%。到2016年,花呗用户数已经过亿,全年使用花呗支付的笔数超32亿笔,同比增幅344%。要知道,这一年央行公布的移动支付笔数总数才257.1亿笔。

狂热的市场需求之下,助贷模式再度崛起。

除了商业银行,一大批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纷纷入局,为这个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而当时,线上生态和数据愈发成熟,金融科技和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大势愈发明朗。

不过,相比花呗、白条等互联网贷款产品,真正点燃银行业机构对「助贷」热情的是一款名叫「微粒贷」的产品。

2015年5月,微粒贷在手机QQ正式亮相,低调运行一段时间后,它又登陆了微信。尽管只开放给了极少数用户,微粒贷的增长曲线还是在接入微信后突然变得「陡峭」起来。

到2016年5月上线一周年时,贷款余额突破170亿;到2017年5月产品上线两周年时,贷款余额已经突破760亿。截止2019年末,微粒贷的预授信用户已经过亿,累计发放金额3.7万亿。

而对于这家0网点的互联网银行,支撑这一切的重要一环正是「助贷」这种模式(两家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又称「联合贷款」)。在此模式下,微众银行与合作银行按一定比例出资,共同分享收益。

这条「鲶鱼」让银行们真正意识到了资金+技术的广阔前景。当然,也让监管从另一个维度开始关注「助贷」,包括互联网贷款的影响、价值,以及风险。

5

新的阶段

早在2016年,原银监会便开始着手调研以微粒贷为代表的联合贷款模式,试图出台一些规范性的条款以防范该模式之下存在的潜在风险。

当时,随着调研的深入,监管部门发现,联合贷款,以及更广义的助贷模式所涉及的机构范围之广、业务规模之大、模式之繁复让制定规范文件的难度越来越大,耗时也越来越久。

与此同时,经过前几年的发展,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拓展边界上的价值得到广泛的验证,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速了拥抱金融科技的步伐。

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城商行、农商行开始通过「助贷」、联合贷款等形式介入到互联网贷款市场。事实上,相比金融科技企业连接资金的需求,一大批正处于发展困境中的中小银行更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突围的契机。

尤其「疫情」之后,「无接触银行」的理念快速发展,一切零售服务服务甚至对公业务都在线上化、数据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触达用户。Banking everywhere不再是一种假设,而是现实的要求和倒逼。

这也是今天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选择了一种包容姿态的根源,它认可了金融科技之于金融业的巨大价值,也为创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资本。

-- 推荐阅读 --

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网络小贷沉浮录:从盛世狂欢到大厦将倾担保业之殇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

联系我们请发邮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 网址: http://www.kjyjr.cn/zonghexinwen/2020/0718/426.html



上一篇:深信科技推出智慧金融法庭服务,开创批量司法
下一篇:遥感卫星助力金融保险,「四象爱数科技」发力

科技与金融投稿 | 科技与金融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版面费 | 科技与金融论文发表 | 科技与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