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赋能金融降本增效 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来源:科技与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黄盛)消费者随时随地打开手机App就可完成支付、小微企业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申请融资服务……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力量的创新应用,金融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黄盛)消费者随时随地打开手机App就可完成支付、小微企业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申请融资服务……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力量的创新应用,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便利快捷。

近期,人民网《人民会客厅——两会时刻》栏目,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度小满首席风险科学家张俊,围绕技术赋能金融行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国家发展等话题,结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探讨。

科技推动金融发展

解决中小微企业难题

周延礼表示,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要立足于解决实体经济的难点、痛点。例如,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工具要解决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稳中求进。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缓解这一现象需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当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能够实现金融机构的降本增效。”张俊表示,互联网科技应用改变了公众的生活,也改变了市场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最根本的原因是风险把控问题。目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推动了金融机构风控的能力。例如,提升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小微企业的能力,洞悉小微企业的资金偏好。

赵锡军认为,金融科技在赋能中小微企业时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营运特点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科技与金融结合后,金融服务于企业、居民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宽泛,成本也在下降。但中小微企业很少具有传统借贷所需的抵押品,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创新缓释风险的保障措施,使得金融服务既能符合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要求,又能够满足企业所需。

“我们要创新中小微企业申请贷款融资的抵押担保方式,通过体制机制、金融工具、技术手段、服务手段的创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赵锡军说。

周延礼表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上也有更大的实践作为。在他看来,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主要是在“最后一公里”。例如,要通过普惠金融逐步解决农民的金融服务普惠性、保障农民进城务工的住房等难题。

强化金融科技管理

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对金融科技服务的管理要侧重哪些方面,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对此,周延礼认为,在科技赋能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特别是针对数据技术的应用,既要保证应有的效应得到发挥,又要防止数据泄露做好数据安全,把数据安全作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重中之重。

“科技创新要坚持守正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以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创新。对于利用数据技术垄断市场的行为,要给予严监管。”周延礼说,在推进数字技术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要立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使数字经济真正发挥造福于广大金融消费者的作用。

“科技赋能金融服务,需要针对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消费活动场景来设计尽可能更多的产品,让金融服务场景更丰富多彩,能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赵锡军表示,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科技的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客户画像,要做好风险预警和处置。并从宏观角度甄别风险,既能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又要通过宏观的风险识别,避免统性风险的出现。

“虽然数据本身没有温度,但数字的背后是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是有温度的。”张俊认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应用,科技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提升服务效率,还能够通过产品触达更多的服务领域。依据数据对小微企业和消费者的精准识别,把控资金有效放贷,更精准地识别潜在风险。

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 网址: http://www.kjyjr.cn/zonghexinwen/2022/0315/3487.html



上一篇: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报告:2021年全球保险创新融
下一篇:3月多地披露金融科技创新监管项目新进展,“入

科技与金融投稿 | 科技与金融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版面费 | 科技与金融论文发表 | 科技与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