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要素集聚对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影响研究(6)

来源:科技与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8 样本区域要素集聚对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影响的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01—2017 年我国区域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

表8 样本区域要素集聚对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影响的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01—2017 年我国区域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出区域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GMM 估计分别就国家和区域层面分析人才、金融资本和技术要素集聚对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再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虑空间异质性情况下要素集聚的影响。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区域间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处于中度脆弱阶段,随着时间推移,脆弱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有明显的改善,但近期略微回升。第二,就全样本而言,人才要素与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能够有效缓解耦合系统脆弱性凸显问题;金融资本集聚会增加耦合系统的脆弱性,但效应并不显著;技术集聚与耦合系统呈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相对较低。就分样本而言,中西部比东部更容易受到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过往的脆弱性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黏性,东部的人才和金融资本要素集聚与耦合系统脆弱性呈负相关关系,人才要素对缓解耦合系统脆弱性凸显问题的效果大于金融资本要素,技术集聚与耦合系统脆弱性呈正相关关系,中西部的金融资本要素集聚是耦合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驱动力。第三,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北京、天津等东部地区呈低低集聚,湖北、湖南、青海等中西部地区呈高高集聚,考虑到空间异质性,对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人才要素集聚发挥出负外部性、金融资本集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技术要素的空间效应并不明显。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注重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人才长效引进机制,实现人才对科技与金融的可持续性服务,处理好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及专业性和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加快科技与金融成果的转化。其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全样本和分样本回归的金融资本集聚作用差异意味着市场机制仍存在失灵,因此仍应加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调整金融资本配置结构,在保持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体制改革,加速繁冗产业退出,避免盲目扩张,提高资本利用率,达到金融最优支持力度。第三,中西部地区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技术和人才集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科技企业加强引入国外技术,通过借鉴和转化实现技术进步,缩小地区间技术集聚差异;东部地区应着重研发技术,通过技术创造核心竞争力,带动科技和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后,政府通过合理手段进行干预,力争破除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壁垒,通过合理配置发挥人才要素和技术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扩大低值集聚地区的辐射范围以降低整体耦合系统脆弱性水平;合理引导资本流向,改善资本过度集聚而产生的虹吸效应;各区域应进一步从多维度改善社会经济环境,调整要素规模和结构,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1]BECK ,growth,and stability:lessons from the cri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4,10(1):1-6.

[2]王仁祥,张晗,杨曼.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政府干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7):1-8.

[3]杨懿,田里.经济脆弱性内涵演变与评价范式[J].学术探索,2015(6):68-72.

[4]UITTO J.The geography of disaster vulnerability in megacities[J].Applied Geography,1998,18(1):7-16.

[5]SEIDL R,RAMMER W,LEXER M options to reduce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Austrian Alps[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1,41(4):694-706.

[6]DELL'ARICCIA G,MARQUEZ and bank credit allo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2(1):185-214.

[7]DELL'ARICCIA G,MARQUEZ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5):2511-2546.

[8]BECK T,CHEN T,LIN C,et innovation:the bright and the dark sid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6,72:28-51.

[9]鲁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深层剖析与金融稳定制度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8(4):74-75.

[10]张元.金融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流动性错配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9):110-113.

[11]王仁祥,付腾腾.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6):35-40.

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 网址: http://www.kjyjr.cn/qikandaodu/2021/0712/2667.html



上一篇:价值链重构视角下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机制创新
下一篇:回顾展望

科技与金融投稿 | 科技与金融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版面费 | 科技与金融论文发表 | 科技与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